Navigation menu
新闻中心
山东聊城:双手“切”创和谐和谐家风
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冯帆
秋风瑟瑟,落叶飞舞。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文化学院内,窗外飘荡着阵阵笑声。
博坪镇六滩村60岁的村民冯龙焕手指握住方红纸,跟着“蒲公英”志愿者队的剪纸老师,小心翼翼地剪出铅笔线。随着剪刀剪开红纸,一幅“丰收孝形象”在手中成型。
“我刚刚剪了窗花,现在老师不仅教怎么剪,还通过黄河、运河讲我们家的传统故事,剪下来放在家里,让孙子从小就懂得孝顺、爱亲的传统美德。”冯龙焕将新创作的剪纸制作出来并介绍给大家。这时候,很多学附近的小伙伴们纷纷赶来,竞相展示自己新完成的《和睦邻里》、《勤俭持家》等作品。
“剪纸谈家风”课程是为社区学院学生量身定制的特色课程。此前,茌平区博平镇通过“线上问卷+线下走访”的方式,了解居民“想了解传统工艺、传承家风”的需求,立即从“链链”部分链接茌平区剪纸传承志愿者,将剪纸技艺打破“一画、二剪、三折”的公式。简单易学、操作简单,即使是70多岁的村里老人也能很快上手。
今年以来,茌平区以文化学院为基地,从家教家风建设入手,整合党群服务中心、幸福食堂、文化广场、居民经常开放的其他场所开设社区学院,为群众输送优质文化资源。社区学院主课堂位于市区,20个教学点覆盖14个乡镇(街道)。居民可以在家附近上课。
博平镇的剪纸班、振兴街道宾王社区的文化班、封官屯镇的养生班……现在,除了传统文化解读班、养正功这些“一课一操”举办的课程外,茌平区也变了,好用、好用。
迄今为止,奇平区已开设 34 所社区大学课程,为 2,000 多人提供服务。这些烟火气十足、文化气息浓厚的小课堂,让传统文化从“书院橱窗”走进融入居民生活,也打通了基层公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文化服务。
不仅是茌平区,聊城市各县市不断提高精品文化的流通质量和效率,转变文化惠民内容和形式,加大文化服务项目供给力度,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“增值”。
前不久,东昌府区鼓楼街道向阳社区举办了一场中医文化夜市。文化夜市将传统中医文化和社工便捷服务带到居民家门口,在当地颇受欢迎。
据了解,东昌府区精心打造运河文化体验路线,持续开展“运河文化进社区”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古城进社区”等活动,推动高品质文化“沉浸”tural resources and further enrichmentn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of life.
记者发现,艾灸、推拿、拔罐理疗、推拿正骨等中国传统科技体验区前,不时有居民驻足了解体验;在中国的传统茶饮场所,养生茶香气扑鼻,居民边喝边学习中医知识。 “现场既有文艺表演,也有特色产品,也让大家在有趣的方式中学到了很多健康知识,了解和体验了中国文化。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办一些。”居民陈立斌说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11月03日第05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