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vigation menu
        新闻中心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
“联络官”和“规划师”抵达村里
          “联络官”和“规划师”抵达村里
——R.福建厦门同安选派学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
光明日报记者 马跃华
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岭村后山上,“智能蜂箱”颇为引人注目。通过扫描盒子外的二维码,蜜蜂产蜜周期的数据一目了然。这个透明盒子还配备了传感器,可以实时监测蜂巢的温度、湿度和蜜蜂活动。由于“智能蜂箱”的推出,养蜂成本大大降低。山岭村的村民总是对每一个遇见的人称赞:这就是王刚的“金点子”。
 两年前,博士生王刚来到山岭村,看到了蜂蜜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。为解决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,王刚成为“他联系母校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团队和文化旅游公司,建立蜜蜂科技学院科研体验、蜂疗保健等文旅融合项目。项目成熟后,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将增加20%以上。
 不久前,新晋博士生李伟杰也成为同安区驻地博士生服务队的一员。会员们跑遍同安乡村,成为乡村振兴的新“发动机”。服务团队以特定项目为驱动,以选拔的博士生驻地生为主体,整合同安区驻地工作队、科技专员、镇(街道)及相关部门的资源。
 作为农村面积最大、农村人口最多、农村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厦门市农业比重最高的同安区目前有26名村驻博士生。去年,同安区驻地博士生选拔服务小组正式成立。下设科技创新、企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、教育推广四个组群。项目围绕第一批选定的23项任务需求,通过“提出需求、认领任务、规划方案、协调资源、协调解决方案”的工作机制持续推进。
 服务队员充当乡村“联络员”和“规划师”,向上争取资源,横向链接力量,将前沿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结合起来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依托厦门市海洋局机构优势和法律专业背景,安置在大乡、果山村的博士研究生在11所农村区小学举办系列海洋科普活动和法制教育活动,提高农村校园科普教育水平。驻扎南山村的博士生利用教授国家利益,全村支援布斯南村,帮助设计村里的综合楼,为村集体节省设计经费50万元。
 近期,服务队还成立了村调研组。村探团队借助“视频+乡土文化+发展建议”的短视频和模型,深入田间地头,全面记录人参风味山药等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产业的建议,助力同安区地理标志品牌出圈。
 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10月24日第08页)